查看原文
其他

这样进行布施的话,不管对境是哪个众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功德

2015-05-14 索达吉堪布 湖心亭看雪客公众号

特别提示:本文转载自智悲德育网,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zhibeidy.com/2015/0503/28773.php

对佛恭敬的话,对众生也要恭敬,不恭敬众生而只恭敬佛,这没有任何道理。这种说法,有些人就不接受,他们认为:“佛陀圆满一切功德,而众生具有贪嗔痴慢等一切束缚,这两者的功德截然不同,故不应当同等恭敬。”就像昨天有些道友在辩论时所说:“量与非量的法相完全不同。是量的话,绝对不是非量,二者是相违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同体呢?”

对此,作者回答道:这里并不是说二者的智慧功德同等,而是从助成佛果的角度讲,二者的作用相同。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相同”,不一定所有的特点全部要相同,《量理宝藏论》中说,承许两个事物相同,只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而言的,否则在整个世界上,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呢?所以,此处说众生与佛相同,也是“由用故云等”,在助道作用上安立的。

这一点也看得出来,如果一个众生都没有,很多法的确没办法修。我们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假如众生都已经空完了,难道要去观虚空吗?故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回向之间,众生是不能离开的。但仅仅是靠众生,没有佛陀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宣说正道,给我们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所有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么引导去证悟佛果呢?因此,从功用上而言,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获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众生的恩德。就像是一个农民,有了种子以后,还要有肥沃的良田,通过这样的因缘,最终才能收割庄稼。如果他摧毁了田地,就算有种子也没办法。

所以,大家今后看见任何一个众生时,应该看作是菩提道的助缘。尤其在大城市里面,一出门就是芸芸众生,若觉得“众生跟我没关系,我是到寺院里拜佛的,佛陀才是我成佛的最大助缘”,那你就搞错了!寺院里有佛像,去礼拜的功德虽然不可思议,但你没有到寺院的路上,坐车也好、走路也好,旁边所见的熙熙攘攘的众生,哪怕是地上密密麻麻的小蚂蚁,实际上都是成佛的助缘。倘若有了这样的心,修行一定会有进步的。然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很愿意在佛像面前作供养,看见可怜的众生时,悲心始终生不起来,这是根本不合理的。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只有依靠这两种福田,才能圆满自己的佛果。佛陀是成佛的因缘,一切众生也是成佛的因缘,从这个角度来讲,佛陀与众生没有高下、一味平等。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上面说佛陀和众生在功德上有所不同,但从助道的角度而言,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下面分开讲众生有众生的功德和珍贵性,佛有佛的功德和珍贵性。

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中,去供养一切有情,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众生是珍贵的福田。众生若不具备这一殊胜特点,那供养石木铁块等也可以积累资粮了。所以,无情物跟众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把众生作为对境,对他进行供养,虽然他不是圣者,但依此却可积累资粮、圆满智慧。就像《俱舍论》中所说:“尽管不是圣者,但如果对作为利益之田的父母、痛苦之田的病人、于法身相续中修行之田的说法者、功德之田的最后有者菩萨进行供施,果报也是不可估量的。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因为众生是相当殊胜的对境,以慈悲心进行布施的话,不管对境是哪个众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功德。佛经中也说:“倘若布施可怜的众生,此种功德不可思议。”

此偈还有一种解释方法:供养从一缘慈心等持中出定者,这个人虽不是圣者,但供养的功德无量无边。《入行论》的个别讲义中,也有这种说法。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一般的众生作布施、供养,肯定是有功德的。《父子相会经》中说:“一切众生界无量,发心功德亦无量。”如果众生不是殊胜的对境,那以其为对境而发心,怎么会有如是大的功德呢?因此,每一个众生都非常了不起,若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机会积累福德。

另外,对佛陀也应恭敬供养,因为佛是尊贵无比的福田,依之能圆满广大的资粮。佛经中说:“供养佛陀,即生可获财富等,圆满一切所愿。”可见,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他的尊贵伟大无法想象。《妙法莲华经》中亦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有人纵然以散乱心,拿一朵花供养在佛陀的画像前,也能渐见无数佛而获得解脱。那我们以诚挚清净的信心,对佛像作广大供养,功德更是无法言说了。佛陀若不是殊胜对境,供一朵花怎么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此,具如是功德之故,佛陀是殊胜的对境。你们方便时,也看一下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的讲义,里面举了很多公案,宣讲了供养佛陀的功德。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说,甚至以不清净的心看佛像,此人也能逐渐获得圆满的佛果。

这两种如意宝——众生与佛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龙猛菩萨在论典中说,众生犹如妙瓶、如意宝,依此能产生一切资具,实现一切所愿。佛像则是圆满功德智慧的身像,哪怕心里对它生起一刹那的信心,身体对它一礼拜或一合掌,功德也是无法限量。

作为一个佛教徒,行住坐卧应随身携带释迦牟尼佛的像。不管你是住旅馆还是在家里,若没有时间念诵、观想,把佛像放在清净的地方,即使用因明中的“现而不定识”来看,实际上也能得无量功德,在自己的眼识上、阿赖耶上,种下菩提的种子。

我有时候这样想:现在汉传佛教的寺院很多,朝拜烧香的人也很多。如果一个地方修一座寺院、造一座佛像,好多人就算以旅游观光的心或者无记心,到寺院里拜一拜、烧个香,在他们相续中也能种下非常难得的菩提种子。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随时都应把佛像作为皈依处,经常供养、恭敬、顶礼。同时,对众生的态度也要改变,以前很多人可能没有这种习惯,现在学了《入行论》之后,看见众生应该觉得跟佛陀没有差别,经常带着一些众生的像是吧?(众笑)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关键在于你实际行动中能不能去做。有些人看见众生时,这个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这个是坏人、那个也不是好人,这种心态对修行不利,应该观清净心才好!

——敬录自《入行论广解》

-------------------------------------------

湖心亭看雪客公众号:huxintingkanxueke

这是中国最知名佛学博客湖心亭看雪客(新浪博客:湖心亭看雪客)的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本公众号的主旨是以佛法所解构的宇宙和生命的真相中令人感觉神秘的一面,吸引有缘者亲近佛门,并提升佛弟子对修学佛法的信心。若有任何功德,全部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获得暂时安乐并究竟成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